数学教育实验中心隶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,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要的数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。中心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基础科学系微机实验室,始建于1996年。2003年由学校批准组建南京气象学院数学系应用数学实验室。2007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投入200多万,成立了面向全校多学科、多专业的“数学教育实验中心”。2011年批准成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2013年获批成为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建设点。为我院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环境,也为我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了实践训练的环境基础。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、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。
近年来,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、省财政以及学校各类专项资金等多种渠道,数学教育实验中心累计投入了1100多万建设经费,目前中心设备总资产500余万元,实验教学用房515平方米,仪器设备300余台套,其中GPU集群系统每秒钟计算能力达126万亿次,为全校师生提供了重要的计算支持。数学教育实验中心目前现有实验室5间:大学数学教学实验室、大学数学创新实验室、数据科学研究室、江苏统计科学研究基地、GPU集群机房;研究生工作室5间:硕士生工作室1、硕士生工作室2、硕士生工作室3、硕士生工作室4、博士生工作室。中心仪器设备数量充足、功能先进完善,极大地满足了实验教学、创新训练及科学研究的需求。
数学教育实验中心始终紧紧把握“以大学数学实验为基础,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主导,以创新实践培养为目标,建设不同学科、不同专业协同创新的大学数学综合训练中心”的现代数学实践教育理念。中心着力改革原有的数学类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,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的不同,建立了“两面向、三层次、多模块”的数学实践教学体系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,由简单到复杂,由验证到设计,由基础到综合、到研究、到创新的培养过程。
2022年,中心实验教学工作量近30万人学时,开设数学实验课程51门,数学实验项目422项。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项,科学研究项目67项,其中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31项。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2项,其中省级6项。授权专利9项,其中发明专利6项。中心人员自编实验讲义1种,发表科研论文46篇,其中三高期刊收录32篇。
数学教育实验中心作为我校数学建模竞赛工作的训练基地,每年为我校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,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,在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累累硕果,每年受益学生近千人。2011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最高奖:“高教社杯”, 2012年、2018年、2019年以及2022年均获得了美国交叉学科建模竞赛(ICM)的最高奖“Outstanding Winners”。2022年我校在各项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: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特等奖1项,特等奖提名奖6项,一等奖9项,二等奖18项;第十九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江苏省一等奖9项,江苏省二等奖29项,江苏省三等奖36项;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,全国二等奖3项,江苏省一等奖28项,江苏省二等奖20项,江苏省三等奖25项;江苏省研究生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大赛共获得江苏省一等奖6项,江苏省二等奖15项,江苏省三等奖13项;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,全国二等奖2项,全国三等奖21项。
中心注重校外实习、实训基地建设,先后建立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中兴通信中心研究院、江苏公信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江苏高伟达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高精尖科技型公司,为技能型、创新型、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;建立南京市统计局、浦口区统计局、南京市南化二中等,为科普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基地。同时中心通过各种合作交流积极向兄弟院校、国防教育以及海外教育进行辐射。
中心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,建立了一支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,以基础扎实、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。中心现有实验教师33人,实验技术人员7人,共计40人,其中教授15人,副教授21人(含高级实验师1人),高级职称比例达到90%。实验教师中40岁以下博士比例达到100%,45岁以下有半年以上出国进修经历比例达到100%。
中心运用现代化技术,建立了数学教育实验中心网站,开发了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,并使用先进、高效的虚拟桌面管理系统对实验中心的终端进行管理操作,逐步完善了实验教学及管理的“网络信息平台”,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网络化、智能化、规范化。
实验中心实施校、院两级管理,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,对中心的人员管理、实验环境、安全保障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,制订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以确保中心安全、稳定、高效地开放,保障训练中心正常运行。为我校及兄弟院校其他实验室的改革、建设、管理提供示范,推动了我校及兄弟院校办学质量、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,为培养技能型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、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。